
近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大会选举出了新的名誉主席和主席团主席,此次领导变更在网上引起了普遍关注,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其中的深层含义。
从上而下,各级残联均属于群团组织,归口同级政府管理,也是人们常说的事业单位,残联具有代表、服务、管理三大职能,我国人口众多,残疾人的基数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
正因如此,残联的工作历来深受党委、政府领导,以及各部门的关心,从级别上就能略知一二,县级残联为正科级,市级残联为正处级,省级残联为正厅级,国家残联为正部级。
与团委、妇联、文联等群团组织机构类似,虽然与同级政府各部门相比,残联单位不大,业务单纯,人也不多,但级别却一点也不低。
实际上,残联本来就是一家由财政全额支出的事业单位,是具有一定行政职能和行政性质的,并不等完全同于一家公益性机构。
然而在以往的工作中,残联的行政属性始终被忽略,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其公益属性,甚至还有人把残联当成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并不像是拿财政工资的单位。
这一点从管理者的身份上可以得到体现,刚刚卸任主席团主席张海迪,她生于1955年,5岁时因病导致高位截瘫,但她并没有因为放弃自己的人生,反而不断学习,自学多国语言,还攻读了硕士学位,后来又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翻译作品、长篇小说和散文集等200万字。
张海迪是一个十分励志的人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的事迹风靡全国,是无数青少年学习榜样。
然而,依据个人经历客观评价,张的从政经验其实并不丰富,2008年8月,53岁的她当选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当然,这是众望所归,但在此之前,她的管理能力并没有得到验证,更没有政府部门工作经历。
而残联怎么说也是机构庞大、分支众多的正部级事业单位,要管理这么一家单位,有相关的管理经验显然是更好的。
这次残联换届,深层含义就是领导方式发生了变化,领导产生的方式也发生了调整,通俗的说就是,从以往偏向于残疾人领导,到现在合适的人领导,这也意味着残联工作进一步走上正轨,机构职能和性质向行政化偏移。
当然,这并不是说未来的残联领导会脱离残疾人群体,要知道新当选的主席团主席程凯本人也有肢体残疾,其深知残疾人的不易,且在残联系统工作多年,熟悉业务,管理经验丰富,未来残联的工作显然能更上一个台阶。
还有少数人认为,残联领导中残疾人的比率降低说明上级部门对残疾人越来越不重视了,真实情况恰恰相反。
还是以本次残联换届为例,新当选的名誉主席为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监察委员会原主任,中国纪检监察学院院长杨晓渡,名副其实的副国级干部,而国家残联也仅仅只是正部级单位,如此高配,难道还看不出用意吗?
总而言之,未来的残联在自我定位上会越来越回归到事业单位行列,职能和性质也会向行政倾斜,具体的表现就是非残疾人领导会越来越多,管理也会越来越专业化。
